本篇文章848字,读完约2分钟
崔鹏媒体评论家
最近,关于中美物价的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点媒体对北京和纽约的物价情况进行了梳理,发现两者各有高低。
乍一看,人们在北京和纽约生活,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不足。 但是,比较物价的意义不仅在于拆解价格本身,也在于透视价格下的民生感受。
以饮食为例。 在北京吃一次快餐需要30元左右,在纽约需要5美元左右。 两者似乎可以匹敌。 但是,关于收入,各个结论差别很大。 据统计,美国人均收入约5万美元,约32万元。 另一方面,北京城市居民的年平均收入为29073元,两者相差近10倍。 收入差距这么大,物价这么近,生活的价格孰高孰低,这一点很明显。
据说这样的对象不一定科学。 例如,所选样品的质量、订单数量各不相同等。 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但应该认为,这个话题之所以引起如此强烈的兴趣,是因为人们,特别是有点大城市的居民对当前的生活压力很敏感。 老百姓瞄准中美物价,既不是正确评价各个物价差异,也不是迎合外国的生活质量,而是找到表达自己现实生活压力的议题。
首先看收入。 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例通常在55%以上,这意味着国民财富在初次分配阶段占劳动者的大部分,我国劳动者报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呈减少趋势,目前不到40%。 工人越来越难分享更多的财富,直接表明工资增长缓慢,这使得客户在面对高物价时越来越缺乏潜力。
虽然收入增长缓慢,但负担并未减轻,首先买房是当务之急。 一位朋友告诉笔者,2002年的时候,如果能找一份月薪4000元的工作就满足了。 因为当时觉得存几年钱买房子一定没问题。 但是,我现在在找月薪数万元的工作。 你不能指望在40岁之前买新房。 再加上“腿短”的社会保障、高额的教育费、医疗费等,如果一个人不拼命工作,要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营就不容易。 至今为止,关于生活质量说了什么?
价格只是相对于数字的比较,反映了民生问题。 也许只有当人们的收入合理增加,负担相对减轻,对生活质量感到满意时,物价对象才会成为更轻松的话题。 / br// h /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中美物价针对”为何受关注”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1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