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77字,读完约2分钟
何珺
度过9~10月的黄金月之后,我在心底又开始烦躁了。
这是我很熟悉的事情。 经常回去看自己的稿子,有时会找到其中的一半解,但这些大多来自于匆忙制作的东西。
例如,以前写《粮食生产需求差距扩大》的稿子时,看到党报通稿上的这句话,我想当然现在有差距,今后会扩大。 事实上,今天看数据才知道,现在有余额,但十年后的差距不小。 例如,前几天业内人士指出,“陈粮”和“陈化粮”、一字之差、千里之荒。
对业界来说,和吃饭、睡觉一样普通的事情,对我来说是“专业的信息”,越了解,感觉不知道的东西越多。 就像圆一样,内涵越大,圆周相接的外延越宽。 / br// h// br// h /每天都很担心。 今天我写的2000个字里,没有被嘲笑过吗,每天都在偷偷地笑。 某记者写的是多么外行啊。
更有甚者,让我烦躁的是“抠字眼”。 我不是害怕抠,我怕是还不够抠,但是别人已经觉得很过分了。 据说某同行辞职的理由是因为“抠字眼”而烦恼。 但是,我感到奇怪的是,作为明天影响成千上万人的复制品,怎么会这么草率地变成铅字呢?
直到一位高级记者告诉我:“以前我写的稿子,可以背各个字,但是现在只能每天自由地写。” 我领悟到,“抠字眼”其实是对的,只是“过时”,21世纪快餐文化大为流行。
但是,由于这样的理由,只能教导我,不能说服我。
随着我认知的圈内人越来越多,我越来越抠字眼。 为了不成为行内的笑柄,如果时间充裕,就有勇气要求尽可能多的证据后再落笔; 写稿后,也经常因为害怕而继续读越来越多的资料。
每天以很快的速度战斗,日报的同志们,能够埋头于一点点的问题是多么奢侈啊。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不躁”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1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