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20字,读完约3分钟
印峯
上周在上海某主要大学校园走了一圈,外资银行的招聘会上挤满了人,优秀金融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争先恐后地来听宣传,详细询问待遇等情况。 作为在外资银行路线上行驶的记者,我宁可外资银行的业务与中资银行相比,实际上并不一定明朗。 具体适合与否因人而异。
从现有数据来看,外资银行每年的人员流动率很高,一线业务人员特别高。 另一方面,年末,外资银行75%的存款率超过红线,各外资银行纷纷展开存款争夺战,业务员的压力急剧增加。 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对员工除了金融专业信息外,也有外语要求,这样的人才比较少,新的法人银行一旦成立,必然会最先从另一家银行挖角,引发一系列“挖人”的连锁反应,带动了全领域的人才流动。
当然,现在储蓄的压力在任何银行都有。 大学毕业生要进入银行,首先要弄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自己是否适合这份工作。 除此之外,我认为毕业生们有必要权衡另一个大问题。 外资业务与中资业务相比有很多限制。
客观地说,目前外资银行的管理能力、综合实力较强,风险防控措施比中国银行更为严峻,但目前外资银行的产品并不比中国银行丰富。 例如,一家中资银行的客户经理所做的事件勾结了整个“金融产业链”。 即存款、现金流管理、票据、债务发行融资、与担保企业合作、介入地方融资平台的高质量项目等,部分业务外资银行不进行或不进行。 因此,在某外资企业的顾客管理者的实际经验中,中国企业未必同意,在今后的快速发展空之间可能比不上中国企业。
在像业务部( dealing room )这样的具体业务行业中,外资银行在人民币衍生产品的互换等行业定价权不足,金融债务的市场经营资格也不足,在买卖中获利的概率也不及中资银行。
例如,在财富管理业务等行业,外资企业由于市场份额小,无法与中资企业直接竞争。 事实上,外资银行管理的资产总量、产品丰富度不及中资银行。 外资银行的小理财商品选择和投资银行合作对冲风险( hedge ),但这些投资银行到底如何对冲,风险能规避到什么程度,其实外资银行的负责人也不清楚。 否则,他们自己会去投资银行做。
从薪酬待遇来看,特别是对于有能力、对薪酬要求较高的毕业生,可能会去外资公司失望。 从整体来看,外资银行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不及中资银行,尤其是中资股份制银行。
从目前情况看,中资股份制银行赚多少提成(当然,这种过度激励的方法本身值得探讨),有两年从业经验的一线客户经理可以支付15万年薪。 在强调稳健经营、团队合作的外资企业中是不可能的。 中资领域的成绩直接关系到奖金和绩效工资,压力大,工资高,外资银行压力小,回报远不如中资银行。
但是随着国内金融开放的加速,外资银行的份额有望上升,但是短期内大幅上升的可能性很低。 目前,第一批银行包括汇丰、渣打、花旗、东亚,这些银行在外资银行中设立法人银行较早,网点发展迅速,为之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且,与欧美银行相比,香港银行更贴近中国文化,因此公司正在迅速本土化,成为外资行业中的首选。
总体来说,我认为大学毕业生需要摆脱对外资银行就业盲目崇拜的误解,职业选择因人而异,需要综合考虑自身情况、对薪酬的期待,以及未来快速发展的前途,不需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 br// h /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走出对外资行从业盲目崇拜的误区”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1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