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记者凌建平就银行理财,特别是部分外资银行去年以来规模亏损问题在领域内外形成共识,但领域最高监管部门对这一问题的态度至少从外部来看依然模糊。 当客户“苦役”面临巨额损失,投诉纷至沓来,诉讼毫无根据时,最高监管部门仍不愿意付出过多的关爱给出处理方案,似乎不是最妥善的处理方案。 实际上,理财产品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既有部分银行操作不规范、涉嫌违法诈骗的原因,也有部分客户自身对理财产品期望过高的因素,当然也与领域监管不到位有关。 首先应该正视的是银行理财问题,准确地说是非保本理财问题的严重性。 在目前正在运行的337期qdii中,损失率达到95.8%。 领域主管部门提供的理财数据似乎形势大好。 银监会创新部副主任尹龙日前在财经商品研讨会上引用银监会统计数据称,2008年全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募集金额达到3.7万亿元,整体亏损低于1.7%。 从产品数量上分析,截至2008年底,4827只产品中损失500只,占10.35%。 那么,为什么社会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诉越来越高,成为了“问题”呢?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2008银行理财商品评估报告》的数据给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新闻,2008年全国56家商业银行发行了银行理财商品4456个项目。 其中,普通类理财产品占有90%以上的市场份额。 虽然社科院的统计数据与银监会的统计略有不同,但其中显而易见,2008年银行财科技商品90%以上的财科技商品为“普通类”财科技商品,这些产品实际上是基本担保本无风险的产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去年银行货币政策。 问题是,它是财富科技商品数量不到10%的“非普通类”产品,集中在股票、商品市场。 比较上面两个统计数据的意思是两者分母不同。 现在,引起纠纷的财富技术商品是市场份额不足10%的产品,集中在股票、商品市场。 如果分母使用非保本产品的发行数据,理财市场的亏损情况会非常严重。 根据社科院金融所2009年1月的数据,1月共有13种零/负收益财富科技商品,在到期的68种外汇产品中,18种为零/负收益率,占26%多。 另一方面,另一家理财研究机构的一般利润财富数据显示,目前运行的337期qdii中,实现正利润的qdii财富科技商品有14种,损失率达95.8%,其中220期累计净亏损40%以上,98期亏损60%。 其次,必须认识到理财的首要问题不仅仅是损失,还有一些银行操作不规范甚至违法的行为,有欺诈顾客的嫌疑。 据笔者所见,很多客户在回忆完购买的全过程后,遭到了银行方面的恶意诈骗。 突出的是外资银行发行的qdii产品。 事实上,去年4月11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确定“商业银行不得以财科技商品的名义代理销售境外基金”。 但是,一些外资银行用“理财”的概念蒙混过关,监管机构到今天还没有结果。 在连接商品外汇的财富技术商品所造成的损失的例子中,银行没有考虑市场的激变风险,没有充分的对冲是目前局面的根本原因。 在销售这些产品的过程中有很多误解。 其实,一家外资银行的销售经理告诉笔者,销售这些理财产品的人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卖东西。 第三,如何面对出现的问题? 有些银行的方法成了我,成不了我就拖。 但是,中国客户不能投诉。 相关部门应该有对客户“生气”的地方。 在我国香港地区,购买雷曼债务的客户正式在美国起诉,索赔16亿美元。 当然,不能因为财富技术商品有问题就停止创新。 资产管理市场的问题不是赤字,而是需要创新的产品。 当然,银行必须明确告诉客户他们在卖什么,他在买什么,风险在哪里。 只有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勇敢处理问题,理财市场才会变得更好。 媒体转载、摘录刊登在本报上的作品时,请注明“每日经济信息”和来源于作者姓名。 每次预约打电话北京: 010-65072776上海: 021-61213899深圳: 0755-33203568成都: 028-86516389 028-86740011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银行理财产品 亏损不是首要问题”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902.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