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最近看央视“信息1+1”节目,讲述了“钉子户”在自家屋顶与拆迁人长期对峙毫无成果后,将汽油浇在自己身上,点燃后自焚的故事。 它反映出的矛盾在城市拆迁中很常见,但事情非常极端,值得关注。

节目还列举了最近发生的一些类似的事情:福州被拆迁人在拆迁中自焚; 贵阳被拆迁人与被拆迁人暴力对抗等。 节目中还有评论说:“如何进行合理安全的拆迁,仍然是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问题。”

“相关部门”是一个非常熟悉的词,每次不能明确责任主体,或者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明确责任主体,信息报道都很容易被拿来做“相关部门”。 事实上,像这个例子一样,事情的责任一般在一些政府部门,媒体覆盖了“相关部门”,留下了政府部门的面子,欺骗了大众。 因为大众不在思考责任主体上动脑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渐渐变得麻木,只剩下淡忘。

“面具背后的“关联部门””

作为记者,我在制作信息时也经常使用“相关部门”、“相关负责人”这样的词。 我把这个写法当成习性。 从信息报道的角度来看,尽管不严密,但也有没办法的地方。

所谓“相关部门”一般是要害部门,如国家部委、国有大企业、一些重要领域的协会(如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等。 这些部门有“国字号”的背景,掌握着重要的资源,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但由于各种原因新闻公布得很差。 作为初出茅庐的记者,必须费尽心思地交往,必须确立自己的内线。

“面具背后的“关联部门””

这样就发生了问题。 如果你就某个敏感话题询问内线,从长期维持的良好关系来看,他会告诉你一点情况。 虽然只是皮毛,但对于不知道的外部来说会成为重要的信息。 但同样由于长期维持的良好关系,写新闻稿时不能透露他的姓名和部门。 根据规定,他没有发言权,所以记者采访必须寄信,经过各种审查程序。

“面具背后的“关联部门””

为什么记者不通过常规渠道采访? 在逃跑的记者看来,这是个愚蠢的问题。 根据对方的工作效率,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稿子早就失去了时间的长短,而且回复的文案多是空的措辞,不值得,有些部门忽视了你的采访要求。 因此,许多记者已经对“常规途径”不抱希望,建立内线是“比较有效的途径”。

“面具背后的“关联部门””

回到上面的例子,根据责任范围,央视节目提到的“相关部门”是建设部第一,之所以被称为“相关部门”,并不是因为怕惹怒内线,事实上,央视这样的强势媒体,一般不需要内线。 这样,因为央视是“主流媒体”,和国家部委一直进行了很好的合作。 另外,作为“传声筒”的中央电视台通过报道将违和感抑制在最小限度也可以理解。

“面具背后的“关联部门””

另一方面,城市拆迁问题不仅是建设部,地方政府、拆迁人、开发商也有责任,如果进一步追究下去,可能也会涉及到历史问题。 到底谁该负责,可能连央视都说不清楚。 如果说错了话,即使对方追究,也有可能无法承担其责任。 所以,央视采用“相关部门”一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为了自我保护。

“面具背后的“关联部门””

面对强大冷漠的采访对象,央视还让着3分,什么样的“弱小”媒体? 不难理解为什么“相关部门”、“相关负责人”等词语频繁出现在信息报道中,像一律的口罩一样,隐藏着怎样不负责任的面孔。

对拥有重要资源、关系国家和国民生活的“相关部门”来说,公开报道是义务,公众也应该有了解的权利。 但在傲慢的资本和权力面前,这些权利和义务必须卑躬屈膝。 朱镕基说:“让媒体讲话,天不能塌。”但现在舆论似乎仍被视为洪水猛兽。 堵塞还是稀疏? “相关部门”应该认真研究。 / br// h /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面具背后的“关联部门””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1491.html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