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7字,读完约4分钟
李正
不知什么时候在财经媒体的世界里战斗了将近半年,回顾走过的足迹,虽然不能说很有心得,但是产生了一点想法。 也许是商学院毕业生的思维习性所致,但每次都不可避免地要从市场的角度考虑财经记者的风格。
我还记得在天津参加达沃斯峰会时的样子,在记者区内,任何一个身体都能清晰地分辨出中国和外国的记者。 理由很简单,就是服装。 无论是路透社、华尔街日报、ft还是彭博,他们的记者永远都穿着西装,职业品味十足。 中国财经记者在这里不多做解释了。 至少我认为记者对服装的研究是对采访对象的尊重,也是职业风格的体现。 请换个立场想想。 当你面对的记者穿短袖休闲裤的时候,如果讨论的话题是最新的金融时事和商业热点,你会有多复杂的感受呢?
也许可以解释为记者和其他职业不同,或者记者不太需要职员文化。 但是,我认为员工文化和职业精神是不太一样的概念。 一位记者的服装只表现出他职业精神外面的一面,内在是他写新闻稿的水平。 你能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报道事情吗? 能告诉我网民们不知道的事件吗? 你能找到海量新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吗? 这些都是财经记者不可缺少的职业素养。 这也是财经记者比社会信息记者最具技术含量的地方。 我们的网民大部分是专业的,即使不是专业的也加入了爱好者一样的行列。 那么,对于这样的“顾客层”(暂且称为),对财经记者的专业性要求很高。 如果有连自己都不明白的东西,要怎么表现我们的“顾客层”?
但是,作为财经媒体的记者,在现在媒体商业化的道路上,是否应该稍作转换? 很明显,现代化的公司制度已经渗透到纸媒领域,面对日益激烈的商业化竞争,纸媒记者们将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是毋庸置疑的。
这场竞争对记者的要求是更加职业化。 这种职业化不仅仅局限于上面所说的外在服装和内在文章风格。 应该从供需的角度考虑自己的作用。 个人觉得有必要对记者,特别是财经记者,进行一点4ps、4cs、stp或swot的商业分解。 对报社自身来说,可以建立客户关系管理( crm )系统,基于市场供求建立现代商业化的运营模式。
作为nbd的记者,我们每次出去采访; 每次向公众场合的措辞采访对象提问时,都表现出nbd的形象。 也就是说,我们是nbd的名片。 作为职业化的标志,我认为记者在某些场合确实很像销售员,但至少我们要好好想想怎样才能建立更好的信息表达;如何与被采访者保持关系; 如何获得最有价值的新闻? 这些妙招学院派学不了多少。
我很喜欢布隆伯格新闻的信息风格。 对此外界有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但成功之路确实值得参考。 我认为,布隆伯格新闻的优势在于那几分钟不在乎一个信息的更新速度; 不是全世界的记者站,而是经营财经信息的风格。 一切都在用数字说话。 再看看彭博的财经文案,一篇文章少废话,所有文案性的解释都是以数字为中心进行的。 其中很少有能让人感到模糊的词语和有方向性的分解。 当然,对于对数字不敏感的人来说,很多数字可能会令人眼花缭乱,但是要知道,财经报道与普通的社会信息没有什么不同,毕竟我们的“顾客群体”是专业的。
事实上,布隆伯格的成功表明,即使终端销售如火如荼,数字依然是基础,坚不可摧。 前几天看到了一个分解的文案,解说了为什么中国很多国有信息媒体没能创造布隆伯格那样的奇迹,而像旺达这样的民营公司却在向中国布隆伯格稳步前进。 事实上,布隆伯格为夹在互联网、手机等中间的世界财经报纸媒体树立了杰出的榜样。 那就是在商业化的道路上重复着数据中心的风格。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软文营销”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1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