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如果没有出现戴立忍饰演的继父将小翔从板凳上踢下来的场景,我甚至觉得这是一部清新的文艺片。 此时,剧本已经进行了大半。

误会了。 这是一部以现实主义为主题的电影,通过孩子的成长时间,关注了许多值得关注的群体,如单亲孩子、外国新娘、小偷、盲人、外省人等。 似乎只有继父的角色属于一个有点“普通”的群体,但随着剧情的迅速发展,你会发现他是个暴躁的杀人犯。

“《第四张画》:摆脱不了的“文艺范儿””

在小翔的成长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和这些人在一起,很清楚小时候缺少了多少爱和乐趣。

沿着成长这条线,四幅画依次穿插在剧本中,意义也很明确。 前三幅画按照父亲、朋友、哥哥的顺序出现在小翔的生命中,但最终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离开了。 哥哥和父亲相继去世,曾是小偷的朋友选择了主动疏远。 因此,画中的角色正是小翔成长过程中缺少的部分。

“《第四张画》:摆脱不了的“文艺范儿””

诚然,小翔的童年并不完整,最终能和母亲一起生活,但作为失去的大陆新娘和俱乐部员工,母亲给他的照顾非常有限。 继父对小翔的关心还不如非父母非故的旧学校的工作。 而且,继父是失手杀害哥哥的犯人。

翔先生和老师的意图是通过背诵《大学》的一段,表现孩子的聪明才智,强调对成长环境的舍不得,同样是剧本的铺垫。 直到电影的最后,小翔是怎么画出镜子里的自己的还不知道,第四幅画也很难出现。 这也是导演关于在没有爱情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如何看待眼中的自己的意图。 这个问题毫无疑问应该反省。

“《第四张画》:摆脱不了的“文艺范儿””

近年来,台湾电影从晦涩难懂的文艺路线,开始涉足现实的主题素材(《九降风》、《囧》和这部电影走的是同一条路)、政治(《弹道》)、历史(《一八九五:不再》),这无疑是个好现象 但是,尽管主题变了,台湾电影多年来沉浸在其中的文艺元素中,似乎依然挥之不去,电影风格暧昧。 这也是我产生文案开头误解的原因。

“《第四张画》:摆脱不了的“文艺范儿””

《第四幅画》从一开始就以父亲的死为剧情埋下了沉重的伏笔。 这是沉重的基调,但是当小翔在河里洗衣服时,欢快的钢琴曲响起来,它的基调很快就被打破了。 衣服被河水冲走,孩子乱跑捡回来的场景,充满了孩子的兴趣。

作为孤儿的老学校职员,首先狠狠地训斥孩子,把碗掉下来,然后慢慢地讲述自己的成长。 从逻辑上看,这是勉强说的过去,但还是像戏剧演员的独白一样,充满了自恋和说教的意思。 另一段独白来自戴立忍,是电视剧中不可缺少的,但冗长乏味。

“《第四张画》:摆脱不了的“文艺范儿””

场景下的台湾风景总是很美。 大海、河流、车站、林荫小道,在固定的桌子下,呈现出淡淡的如画一般的宁静色彩。 除了继父,所有的主要角色都很善良,包括纳豆扮演的小偷。

不得不说,这些充满文艺气息的元素给电影打上了鲜明的“台湾制造”的烙印。 但是,正是这些因素削弱了电影想要表达的认真主题。 一个是温暖,另一个是冰冷的演绎方法,似乎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与主题一样素材的“牝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相比,“第四幅画”的暖色太多了。

“《第四张画》:摆脱不了的“文艺范儿””

可能是在蛋里选了骨头。 台湾电影的文艺范儿一直是我喜欢的,但滥用文艺并不让人感到审美疲劳,即使是历史主题素材的《一八九五:不再》也磨灭不了文艺气息。 然而,近年来,台湾电影走出了纯粹的文艺窠臼,寻求与商业比较有效的结合,出现了《舳舺》这样的佳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第四幅画》仍然是有意的尝试。

“《第四张画》:摆脱不了的“文艺范儿””

唯一不能挑骨头的,是郝蕾的表演,和现实妥协的大陆新娘形象,非常充实,正好受益。 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的荣誉,确实名副其实。 / br// h /

来源:澎湃商业网

标题:“《第四张画》:摆脱不了的“文艺范儿””

地址:http://www.pjstzwhg.com/pbrd/1207.html

心灵鸡汤: